媒體聚焦
10月26日,第24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正式開幕,在“傳承·融合·開放——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分享了大灣區教育的最新建設成果和經驗。
發揮香港教育優勢
打造大灣區國際教育樞紐
“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教育和人才高地。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香港該如何在國際教育示範區的建設中出一份力?
第十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表示,要發揮香港的教育優勢,將其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樞紐,“高等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
全球頂級名校彙集、國際化水準高,全英文授課、師資力量雄厚,注重綜合能力、教育資源豐富,學制短費用低、申請難度較低,就業機會眾多、環境相對安全……黃錦良細數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勢,並表示,目前香港共有22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院校,其中11所為法定大學。大部分香港的大學採用英文教學。
與此同時,香港也在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吸引人才流入。黃錦良介紹,香港最新出臺了“傑出創科學人計畫”,為香港8所資助類大學提供資金扶持,讓其在聘任國際知名創科學者和團隊來港任職時能夠開出更具競爭力的條件。10月25日剛剛公佈的香港《施政報告》提出,對於現在香港8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非本地生上限將從20%提高至40%。
如何將香港教育的優勢充分發揮?
黃錦良表示,教育的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要發揮香港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示範作用,同時要發揮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
“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將香港建設為國際教育樞紐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而科技創新的最重要支撐就是高校。”黃錦良建議,要充分利用大灣區多地多所高水準大學集群發展優勢,打造大灣區國際化教育樞紐。同時,要加強香港高等教育與大灣區的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發揮香港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示範作用。
港澳子弟學校
成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新探索
“積極推進港澳子弟學校(班)建設,目前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地共設立港澳子弟學校9所,全省有29所中小學設有港澳子弟班,共招收港澳學生超8000人。”記者注意到,李金俊提到了在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中的一個新探索:建設港澳子弟學校。
暨南大學對外聯絡處處長、暨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燕介紹了暨南大學在指導創辦港澳子弟學校方面的創新探索和成功經驗。
2021年9月,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正式開學,首年招生300人,其中85%是香港籍學生。這也是大灣區乃至全國⾸家港澳⼦弟學校。此後,又有兩所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先後在東莞、佛山落地揭牌。
“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時代背景下,暨南大學結合‘僑’教特色和五洲四海的辦學資源,釋放學校基礎教育品牌勢能,通過‘名校+名企’合作模式指導創辦的定位於‘暨大本色、灣區底色、港澳特色’的港澳子弟學校。”梁燕表示,創辦過程中,暨南大學在品牌打造、科研合作、學生培養、人才培育四個方面給予三所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大力支持。
在她看來,港澳子弟學校是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融合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未來暨南大學將在推動暨大港澳“一門三校”高質量創新發展,共同探索構建幼、小、初、高與大學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服務“一帶一路”發展等方面重點發力。
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理事長、香港維港教育集團董事長鄧強光認為,港澳子弟學校不同於現有的國際學校教育模式,它既遵循內地的法律法規和教育管理體制,又借鑒了港澳地區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既保證了港澳子弟在內地就讀時能夠順利銜接內地高等教育或回港澳繼續深造,又培養了他們對祖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整個課程體系的搭建上,從零開始摸索。專家根據學生的情況、家長情況,制定出了小學中文是以內地課程為主,用人教版的教材,加入香港的部分課程,用IB的理論和教法。初中用香港的課程,加入歷史和中文課程。高中基本以DSE(香港中學文憑試)課程為主。”
鄧強光從辦學理念、教育模式、愛國教育、協同發展四方面重點分析了學校的實踐路徑,並探討了港澳子弟學校發展面臨的師資建設、教育品質評估、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困難。